汽車之友:今年上海車展為全球用戶全新帶來的“采睿星”ProAI與之前產品有何本質區別,同時該平臺具備哪些業界較為領先的核心競爭力?
柯皓哲博士.:首先非常感謝您提出這個很好的問題,也感謝您長期以來對于我們公司特別是“采睿星”ProAI的關注。說長其實也不長,因為距離我們最開始發布采睿星才4個年頭,行業發展如此之快,我們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是如此之快。關于我們新一代采睿星的三個方面特性,我們可以總結為靈活性、可擴展性和標準化。先就可擴展性來說,正是因為新一代采睿星它在大小方面已經比前代是是更小了,但是它在算力方面是提供了靈活可擴展的計算能力,能達到從20~1000 teraOPS,也就是一千萬億次每秒運算的能力,這其實是比上一代有不少的提升,提升了66%,而1000 teraOPS也是市面上目前能夠獲得的最高的算力的,所以取決于你所應用的場景,可以靈活的選擇。而另外一大亮點是在能耗方面,也是比之前有大幅提升,現在最新一代采睿星的能耗是低至每瓦3 teraOPS所以這比上一代是70%的提升。靈活性方面,我們與多家芯片制造廠商展開合作,包括英偉達,賽靈思,所以客戶在選擇和我們合作的時候,不一定非要選擇某一個特定廠家的芯片或者系統,它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出選擇,而我們都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所以這是我們的另一個靈活性的特性。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一代采睿星的量產將在2024年能夠實現,并且我們既為商用車也為乘用車的客戶提供我們的產品,這可能是在采埃孚非常獨特的一點。
汽車之友:如今無論車企還是Tier 1、科技公司,都在講軟件定義汽車。實際上采埃孚也一直在提該理論,倘若在如今這個時間點,讓您再次解釋該理論是否存在轉變?采埃孚在該理論上的根本邏輯是什么?跟其他廠商有什么不一樣的。
柯皓哲博士:首先,清楚地理解“軟件定義汽車”這個概念是很重要的,我們之所以會反復提及是因為在未來,汽車是可以通過云端進行更新,并且可以加載上新的功能,客戶可以通過這些軟件所定義的汽車來付費獲取一些新的功能,比方說這個周末我要開車去北京,我僅僅需要在高速上擁有自動駕駛的功能,可能比如說付500元人民幣我就可以獲得這個服務,如果下一次我不需要,或者我就可以付費獲得其他服務,那么這是軟件定義汽車的其中一個場景展示。而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就需要在車上我們不僅要有相應的硬件,同時還要有類似于一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這樣的軟件就是我在發布會上所呈現的采埃孚中間件,它是實現這個功能的關鍵的步驟,也是采埃孚最新的一個功能特性。我們要實現這個功能,需要把它和一些執行操作體系,或者說跟執行機構像是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動力系統,要能夠串聯起來,同時還可以加上高速導航或者自動泊車等功能,那么這是通過采埃孚中間件都能夠實現連接的一個新的場景。剛才在發布會上由汪潤怡女士所展示的自動泊車功能,它就是一個軟件功能,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需要停車場具備任何的基礎設施,車輛自己本身就可以通過行駛幾圈之后,對整個車場的情況進行定位,并且具有記憶功能,記住之后它就可以自動將自己導航到相應的可使用的泊車位當中。那么除了軟件之外,我們還提供硬件以及中間件,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提供的產品及服務。
汽車之友:除了咱們剛才熱議的人工智能化等話題外,采埃孚在電驅動領域也耕耘多年,迄今為止,咱們在電驅動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另外針對占世界新能源市場過半的中國市場,采埃孚會否打造專屬產品?
柯皓哲博士:從全球層面上,電動出行方面其中一個變化,截至2020年底,采埃孚在全球的電驅動部件訂單已超過140億歐元,訂單量也體現了采埃孚提供產品的一個很大的規模,所以通過量產之后,我們成為了電動出行市場上的全球的重量級玩家。而在科技上,我們十分注重800伏的科技,除了提供軟件以及硬件,我們也能夠提供多種的電動電驅動的動力單元和相關的體系,而中國市場的安排上,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首發科技、首發產品都在中國,而在電動出行這方面會安排在中國首先與大家見面,同時也會有一些首發是與我們在中國的整車生產廠商的合作方共同推出,汪總也會更詳細跟大家介紹這方面的進展。
汪潤怡:說到800伏組件,第一,這是在中國研發的,不光是采埃孚唯一的產品,這是世界上唯一的產品;第二點,在全世界高功率的產品里面800 伏是史無前例的;第三點,他用碳化硅的一個功率電子的半導體,使得我們的整體續航里程跟整體的電動效率在世界范圍內達到一個高度水平。整體來說,對我們本土的研發人員來說是一個挑戰,對本土研發人員怎么跟我們全球的研發人員,尤其在Covid-19這個情況下,怎么達成一個非常融合的合作也是一個挑戰。目前我A樣、B樣都有做出來,,剛剛我也在發布會上宣布了,整個駕駛的體驗動力會更強勁,車子啟動以后整體的加速會更快捷。應該說這個動力系統我們將會在一個本土制造商的跑車上先搭載。再說到中國的其他一些成績,兩周之前,在4月8號我們在沈陽破土動工了一個三合一電驅產品的一個新的工廠,這個工廠我們將投資10億人民幣,將生產一款產品在某高端國際品牌上搭載。這又體現了中國已經成為了生產高端產品的基地。在整個的供應鏈的體系上,譬如說電機是整個電驅動的非常重要的部件,我們也尋找合適的合作者一起來投資開發。我們已經宣布跟浙江(臥龍)集團的電機的合資公司已經開始運營。不光只是一個合資公司,我們內部也會做自己的電機,另外一方面在更高技術領域里面我們也本著很開放的態度,任何愿意或者說我們覺得適合一起合作的一些電機或者其他一些零部件方面的合作伙伴,我們都會跟他們一起很好地融合。
汽車之友:最新一代的ProAI已經可以運行L4、L5自動駕駛。并包括了很多拓展功能,接下來對于自動駕駛的技術發展,甚至市場發展需要中間件建立一個基準化的目標,采埃孚如何管理規劃這個目標?另外對于自動泊車系統,未來有沒有預留場內定位或者其他的技術加入以讓效率更高?
柯皓哲博士:談到自動駕駛這個方面,其實我覺得現在硬件方面已經不再是什么問題了,現在在車上搭載的車輛級的這些硬件軟件有足夠的算力來支撐L4、L5級的自動駕駛。所以現在制約自動駕駛發展是在路況上的這種實況交通的復雜程度,比方說一邊有自行車一邊有電動車,然后可能旁邊行駛的大卡車上還有東西掉下來,所以要應對這種非常復雜的場景,那么現在的系統是不是能夠100%的識別出狀況并及時的響應,包括能夠操縱轉向判斷等,這是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可能現在客戶也并不需要100%的自動駕駛,可能在80%的時間,他可以享受自動駕駛技術帶來的便利,剩下的時間他自己操控也是完全可以的,所以雖然這從技術角度講,如果要實現L5級完全的自動駕駛,可能還要花一段時間。
汽車之友:今年是采埃孚進入中國的40周年,從中國銷售到中國引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過程。采埃孚中國在工作機制上哪些變化?
柯皓哲博士:我們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但是我們在中國所擁有的團隊是有高度的能夠獨立自主服務中國以及全球市場的能力,那么其中一個體現就是在中國本土團隊當中,我們外籍的雇員或者外籍高管的人數并不多,并且有許多的技術都是本土團隊自主研發的,而同時是很多的采埃孚首發技術也是在中國得到量產,并且將從這里推往全球,以后也會越有越來越多的這樣的趨勢,所以可能和此前不一樣的是,以前是從歐洲引進一項技術或產品帶到中國,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在中國通過研發得到的新產品以及核心的技術可以推廣到全球。所以說我們在中國本土化的趨勢也是越來越高并且能力也是越來越強。另外,中國發展速度很快,市場的變化速度也很快,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中國市場,采埃孚決定將總部的一些職能也搬到中國來,并且有一位常駐在中國的董事會成員——柯皓哲博士,來為高速發展的中國市場能夠迅速決策,并迅速適應市場變化。此前我們得到反饋可能覺得速度太慢了,所以現在我們獲得充分授權,只有我們在這里扎根,在這里做決策,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這樣重要的市場。
汪潤怡:如剛剛柯皓哲博士提到,很顯然在中國市場,開發的周期越來越短,我們面臨著比如說有一些產品要求6個月,最長的也只有12個月,常常會碰到只有6到12個月之內的開發周期。我們就需要我們本土的團隊有高水平的開發能力,不能常常依賴于其他區域的同事們,尤其是Covid-19之后。我們大力地加強在這方面的實力,尤其對軟件工程師和系統工程師,我們吸納了很多外部有能力的人。在過去的十年里面,也培養了很多公司內部人才,他們成長的很快。我們最近的好幾個項目,都答應我們的客戶在6個月到8個月內完成。采埃孚在質量上是不會有任何的瑕疵。因為時間短,我們要求我們的這些員工在極其緊張的時間里邊,達到一個產品投放的流速率。這要求很高,但是我們的團隊都是慢慢成長了。這是我看到的我們的一個競爭力。
汽車之友:關于疫情之后,采埃孚對于亞太,尤其是中國地區,中國市場,接下來的布局和投資會是怎樣的?
柯皓哲博士:我們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啟動了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策略,也是益于這樣的決策,所以我們能夠在疫情期間平穩的過渡。這次新冠疫情波及了全世界,但是中國很快就從疫情當中恢復過來,采埃孚也是得益于早前開始的本土化策略,才能夠很快的走出危機。關于未來的發展策略,第一步是要加大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更多的參與到市場當中來,并且為整個中國的市場更多的進行開發,包括聯合研發,服務于整個的生態,創造更多的相關的科技。在未來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大這個份額,所以也可以稱這樣的策略為一個雙循環的策略。其實在4年前已經開始將其中一部分系統,比如說像轉向系統,在中國開始生產研發并且向全世界出口,那么當時我們沒有預料到會發生這么大規模的危機,但是得益于當時的決策,我們也很快地度過了危機,所以采埃孚未來一定會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